反手拧拉,对世界乒坛产生了什么影响?
作者:专业伪球迷    发布于:2022-04-18 20:51:33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如果说有一项技术,改变了世界乒坛,那一定就是反手拧拉了。


从被称为“拧拉鼻祖”的科贝尔开始,到将这项技术发扬光大的张继科,经过一两代运动员的努力和实践,这项技术已经风靡整个乒坛,几乎成为了职业选手的标配,甚至带动了很多业余爱好者也开始用。



那么,这项改变世界乒坛整体风格的技术,究竟给乒乓球带来了什么呢?


1.拧拉完善了反手体系

在拧拉技术诞生以前,正手永远是运动员的核心技术。


相当多的运动员,甚至使用单面打法,全台使用正手,在强大步伐能力的保证下,他们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绩。一直到王励勤、陈玘那个时代,哪怕有了反手,技战术上仍然是以正手为核心,反手以过渡、推挡、防守为主。



由于反手在身前击球,很难发出大的力量,也难以制造旋转,而较小的动作幅度,有利于稳定的防守和动作的衔接转换,以正手为核心是很自然的想法。


然而,有了反手拧拉后,很多情况下反手反而领先了正手,因为有了台内短球的上手能力。面对正手位置的短球,如果不冒高,挑打是比较困难的技术;但反手由于能够在球下方插下球拍,通过增加摩擦和旋转保证成功率,使得反手位置实现了无死角的进攻。



很多运动员甚至在掌握了反手拧拉后,处理所有位置的台内球。因此,反手体系更加完整,催生了大批以反手为核心的运动员。


2.拧拉缩短了运动员的培养周期

培养一名优秀的,实战能力强的乒乓球运动员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
例如,接发球就是一个非常困难,非常考验基本功和比赛经验的技术。准确判断对方发球的旋转,落点,速度以后,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回球,需要多年的功底和经验。


然而,拧拉在一定程度上,规避了这些问题。熟练掌握了拧拉,可以较好的应对相当多的发球(侧旋、下旋)。



而且,由于拧拉回球的旋转变化较少,形成相持以后,往往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路球,这使得乒乓球的变化更加单一,训练相对简单,培养运动员的周期大大缩短。很多优秀的反手体系运动员,在十几岁已经可以展示出很强的竞争力。



3.容易形成技术依赖

正是由于拧拉技术相对容易学,成材见效快,很多运动员对此形成了依赖,几乎所有的球都使用拧拉来处理。


短时间来看,拧拉的确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接发球手段,给发球方增加了很大的压力。


然而,一旦依赖了拧拉,接发球的变化就少了很多,相当于直接告诉对方自己要怎么做,给对方的战术制定提供了方便。



具体来说,对方知道你要拧拉的时候,就可以通过发不好拧拉的球,或是转不转变化,或是长短结合,或者偷袭落点,限制拧拉的成功率和质量,从而建立起发球的巨大优势。


这时候,即使想要变化也十分困难,因为平时对拧拉的过渡依赖,很可能缩短了自己训练摆短、劈长等控制技术的训练时间,即使想要追求变化,也没有能够顶的起来的技术。从一流走向超一流,需要训练和学习的,并不会因为拧拉而减少。


这样看来,拧拉技术首先是对现有技术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,使得反手体系更加完整,给了反手体系抗衡正手体系的机会。这显然是技术和理念的整体进步。



由于拧拉技术好用,好学,使得年轻运动员的成才之路大大缩短,可以用拧拉去代替相当多难学的控制性技术。然而,如果希望成为超一流的选手,全靠以拧拉为核心的反手是不行的。


樊振东刚出道时,被吴敬平教练称作“只会拧拉”,逐渐成熟后,接发球也开始以摆短控制为主,形成正反手均衡的打法特点;王楚钦拥有高质量的拧拉能力,近两年也开始逐渐优化台内控制技术,并逐步提升正手;张继科作为反手体系的集大成者,接发球的手段同样变化多端,关键时刻依然侧身使用正手。



越来越多的一流和超一流选手向我们证明,拧拉是好技术,全靠拧拉不是好事,完善了各种技术以后,灵活运用,追求变化,方是最佳选择!